全世界最准确的翻译DeepL到底有多强?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 Deep Learning
- Translator
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器DeepL,实际体验了一下,确实发现比Google Translate, 百度翻译等工具好用,因此最近抛弃了之前的翻译工具,开始往DeepL切换,毕竟在阅读英文内容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单词和词组的意思不了解。最近在阅读DeepMind的一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一段有意思的话,对比了一下,发现DeepL真的比竞品厉害,更加加速了我抛弃之前工具的速度。具体什么例子呢,如下细说。
Pytorch Apple Silicon GPU 训练与测评
今天中午看到Pytorch的官方博客发了Apple M1 芯片 GPU加速的文章,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功能,因此很兴奋,立马进行测试,结论是在MNIST上,速度与P100差不多,相比CPU提速1.7倍。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不能反映大部分情况。这里详细记录操作的一步步流程,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自己上手一试。
C++的RAII到底指的是什么
RAII,全称 Resource Acquisition Is Initialization,中文翻译为资源获取即初始化。这是C++中一个比较不直观的术语,而RAII的缩写也时不时遇到,总给人一种很高深但不易掌握的感觉。实际上查了资料后发现,RAII这个技术的含义其实比较明确,这里简单汇总一下从资料中的得到的知识点。
Python Multiprocessing使用Queue的例子
对于一些计算密集性的任务,使用Python的多进程能显著缩短运行的时间。例如对10个元素进行相同的操作,通过Python的multiprocessing
包可以进行并行化,实测能有数倍的速度提升。这里写一个简单的例子,将所有的结果写入队列,等队列拿到10个结果后,将结果写入文件。
kinematics和dynamics含义辨析
Kinematics is the study of how things move, while 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forces and motion. Kinematics is the study of motion. It is concerned with what happens to a body when it is at rest and in uniform motion. 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forces and their effect on moving bodies.
git 删除远程分支
Git可以方便地删除本地的某个分支。具体操作是:
- 切换到别的分支
- 执行
git branch -d <name-of-branch-to-delete>
比如我想删除当前的dev-tmp
分支:
1 | git checkout master |
上面的命令只删除了本地的分支,如果要删除远端的分支,该怎么操作呢?答案是用带有--delete
选项的git push
命令,例如:
1 | git push origin --delete dev-tmp |
可以删除远端的dev-tmp
分支。
Xcode无法安装ios程序的一种情况记录
在用Xcode调试ios代码的时候,发现代码可以正常编译,但是安装到手机的时候,提示”App installation failed: Could not write to the device”。在网上找了很多回答,都没能解决。后来发现原因是在要复制到ios的目录中添加了一个软链接,导致出错。删除软链接后,安装正常。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原因,记录一下。
数字永存的一些想法
概述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短暂人生与永恒时空的对比。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再到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体现了古代智者对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思考。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有少部分知识精英的思考和言论被记录下来,而大部分人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则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一个例子是,我连我曾祖父之前的祖先的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类在数字世界里面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朋友圈里面的自拍,与家人朋友的合影,快手上的短视频等等,在记录生活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构建着自己的数字人生。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去世后,他在数字世界里面的资产,包括图片,视频,音频都还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永久的,可能因为保存这些资产的公司的经营而消失),某种程度上是永生在数字世界里。但目前的形式还没有明确的数字空间与真实空间的界限,拍摄的内容也都是2D的,除了观看,没法进行更多的交互。而随着苹果等大公司积极地推动AR技术,虚拟Avatar等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大家也更能接受虚拟的主播,虚拟的歌手,虚拟的朋友。
随着渲染技术、AI技术以及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元宇宙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不管是应用于何种场景,在元宇宙的概念里,现实生活中的人有对应的数字化身。这个数字化身是数字永存的一个核心。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一个人在世时构建好完美的3D数字化身,包括穿着的衣服重建,长相,发音,步态识别,以及最重要的,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回应方式,那么在他去世后,当有亲友来到他的纪念室时,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渲染出跟真实长相一样的ta,也能智能地回答问题,甚至声音都一样,那ta可以就算永生了。
为什么要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呢?一个想法时想让人类的存在都能被记录,被看见,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后人纪念记录都闪光点和独有的故事。另一个想法是给后来人一个认清自己从哪里来的机会,避免出现三代以上,一字未知的现象。最后还是希望每个人有重新回忆亲人的机会。
设想的场景
设想的场景如下。每个人有一个包含自己数字资产的U盘,由家人保存。同时有专门的数字形象进行展示的场所(比如叫数字永存展览馆),可以进行数字资产的重建和展示。当家人想要了解ta的生活的时候,可以拿着U盘去数字永存展览馆,对ta进行重建,观看他在生活中某天画的画,和家人在一起的画面,劳动的场景,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同时结合3D地球重建,可以看ta开车去玩时的路两边的风景,去乐山大佛时的大佛在他身旁展示出来。另外可以告诉他最近的新闻,他也会以他的方式来进行回复,和你一起讨论。
涉及的技术
这个场景涉及到的技术其实现在都有一些技术实现了一部分,但距离满足上述的场景还估计有至少有数十年的路要走。具体来说,有下面的子任务:
- 听力和发音重建,听力包括能否听得懂方言,普通话,英语等,发音包括口音
- 人体重建: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头发重建,人脸重建,身体重建,微表情重建
- 衣物重建: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服饰风格,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衣服,穿过的衣服,也需要重建,才足够真实
- 步态识别与重建:每个人走路也是不同的,只有步态重建好了,与数字形象沟通时才足够有真实感
- 知识体系重建:了解哪些知识,擅长哪些方面
- 思维习惯重建:面对一个问题,ta会怎么回复,这些需要通过日常的对话来重建
总结
总之这是一个有点难,有点意义,但可能也会面临很多问题的事情。结合元宇宙,以及最近看的Upload电视剧,和今早一篇微信文章想到的一些点,这里把它记录下来,作为人生的一点思考,一个小的脚注。
git log 修改提交日期显示格式
git log 默认显示的日期格式是欧美形式的,使用起来不太习惯,还得在大脑中进行一次转换,有点费脑。后来发现有办法可以修改日期显示格式,在git仓库下执行下面的命令即可:
1 | git config log.date iso |
如果要对所有的git仓库都起作用,添加--global
选项即可。
另外输入git config
按tab键,可以显示所有的配置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