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永存的一些想法

概述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短暂人生与永恒时空的对比。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再到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体现了古代智者对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思考。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有少部分知识精英的思考和言论被记录下来,而大部分人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则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一个例子是,我连我曾祖父之前的祖先的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类在数字世界里面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朋友圈里面的自拍,与家人朋友的合影,快手上的短视频等等,在记录生活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构建着自己的数字人生。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去世后,他在数字世界里面的资产,包括图片,视频,音频都还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永久的,可能因为保存这些资产的公司的经营而消失),某种程度上是永生在数字世界里。但目前的形式还没有明确的数字空间与真实空间的界限,拍摄的内容也都是2D的,除了观看,没法进行更多的交互。而随着苹果等大公司积极地推动AR技术,虚拟Avatar等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大家也更能接受虚拟的主播,虚拟的歌手,虚拟的朋友。

随着渲染技术、AI技术以及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元宇宙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不管是应用于何种场景,在元宇宙的概念里,现实生活中的人有对应的数字化身。这个数字化身是数字永存的一个核心。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一个人在世时构建好完美的3D数字化身,包括穿着的衣服重建,长相,发音,步态识别,以及最重要的,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回应方式,那么在他去世后,当有亲友来到他的纪念室时,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渲染出跟真实长相一样的ta,也能智能地回答问题,甚至声音都一样,那ta可以就算永生了。

为什么要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呢?一个想法时想让人类的存在都能被记录,被看见,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后人纪念记录都闪光点和独有的故事。另一个想法是给后来人一个认清自己从哪里来的机会,避免出现三代以上,一字未知的现象。最后还是希望每个人有重新回忆亲人的机会。

设想的场景

设想的场景如下。每个人有一个包含自己数字资产的U盘,由家人保存。同时有专门的数字形象进行展示的场所(比如叫数字永存展览馆),可以进行数字资产的重建和展示。当家人想要了解ta的生活的时候,可以拿着U盘去数字永存展览馆,对ta进行重建,观看他在生活中某天画的画,和家人在一起的画面,劳动的场景,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同时结合3D地球重建,可以看ta开车去玩时的路两边的风景,去乐山大佛时的大佛在他身旁展示出来。另外可以告诉他最近的新闻,他也会以他的方式来进行回复,和你一起讨论。

涉及的技术

这个场景涉及到的技术其实现在都有一些技术实现了一部分,但距离满足上述的场景还估计有至少有数十年的路要走。具体来说,有下面的子任务:

  • 听力和发音重建,听力包括能否听得懂方言,普通话,英语等,发音包括口音
  • 人体重建: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头发重建,人脸重建,身体重建,微表情重建
  • 衣物重建: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服饰风格,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衣服,穿过的衣服,也需要重建,才足够真实
  • 步态识别与重建:每个人走路也是不同的,只有步态重建好了,与数字形象沟通时才足够有真实感
  • 知识体系重建:了解哪些知识,擅长哪些方面
  • 思维习惯重建:面对一个问题,ta会怎么回复,这些需要通过日常的对话来重建

总结

总之这是一个有点难,有点意义,但可能也会面临很多问题的事情。结合元宇宙,以及最近看的Upload电视剧,和今早一篇微信文章想到的一些点,这里把它记录下来,作为人生的一点思考,一个小的脚注。